作为院长,庄惟敏思想简单而纯粹,他曾经提到,建筑学院的老师能教授给学生的,是作为建筑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我们教不出大师,大师不是教出来的。但要教出一个合格的职业建筑师,这是我们的职责。”

院长办公室的桌子上,厚厚的资料几乎挡住了坐在其中办公者的身影。如此繁忙的工作,庄惟敏仍坚持抽出周末时间和学生共同度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建筑理念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纪念碑

在庄惟敏主持的设计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建设的一座变电站。

为减少燃煤排放,北京市政府拟在西城区菜市口大街建设一座220KV变电站,作为北京“煤改电”的重点工程。这一项目的启动并非一帆风顺。社区空间新增变电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面临缺乏混合利用、邻避效应明显、自我封闭与城市环境不协调的问题。

庄惟敏带领设计团队以策划介入,通过多方多次协调拟定设计任务书,最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下运行可参观的220KV智能输变电站高层综合体,在菜市口闹市之下静默地为城市输送电力,而地上部分的公共空间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使用后的评估检测发现其电磁辐射强度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值。这是庄惟敏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将电力设施、教育功能、公众服务等融为市政综合体的一次探索,也是建筑策划与后评估理论的一次重要实践。

从业至今,庄惟敏将一张张图纸变成一栋栋高楼: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奥运会射击馆、中国美术馆改造、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北川抗震纪念园幸福园展览馆……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建筑是遗憾的艺术,这些在人们眼中已经很精巧的设计,在他看来只是努力接近完美。

“有自觉性的建筑师心里清楚,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纪念碑。”庄惟敏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对于他来说,最完美的作品或许永远是下一件。

为人类生活更美好进行创造

87年前,梁思成曾深刻发问:“建筑师的业是什么?”在梁思成看来,直接地说,其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

对于庄惟敏来说,“设计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回馈他人、回馈社会。“当为了人类生活更美好来进行创造时,这件事就变得有意义了。”

这种社会责任感,源于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更源于一种传承。一直以来,清华建筑学院秉承梁思成、吴良镛等前辈的思想,结合国际建筑协会和堪培拉协议相关规定,对建筑师的培养提出更高更严格的标准。庄惟敏认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除了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以及结构知识等相关技能的学习,最关键的是对人们的行为、对环境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要根植于人文、艺术与文化中,这样才能真正将生活融入到建筑中。

自担任国际建协理事、国际建协职业实践委员会联席主席以来,庄惟敏开始更多地去思考中国建筑教育与世界前沿水平的差距。他认为,今天中国建筑师在技术和创意层面都不输国外建筑师,而最大的差别在于我们的设计面对的是一个更庞大的群体,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需求层次的差异化。一个优秀建筑师既要能设计豪华的殿堂、酒店、剧院,同时也可以为平民设计经济实用的住宅;此外,中国建筑面临着较大的环境挑战,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如何更多地建造人工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这一代人任重道远。

行走在建筑学院和建筑设计研究院间,一草一木,每一处设计,庄惟敏都如数家珍。他感恩自己有幸见证清华建筑教育和中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并将继续为热爱的建筑事业奋斗下去……

信息也是生产力,精简才是硬道理!情报猎手带你突破信息迷雾,每日独家为您锁定最有价值的IT行业新鲜事。打开微信,扫描关注,赢取每月粉丝奖!百度测试文字!www.baidu.com

上一篇:【人物】对话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郑址洪:让 下一篇:【人物】周礼杲:从清华教授到澳门“双料”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