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明确,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教授李大潜认为,随着高考改革、“双一流”建设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已切身感受到改革的“红利”,也有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动力。在这一大环境下,为进一步优化人才选拔方式,助力国家的长足发展,“强基计划”立足国家战略,重点支持基础学科、核心技术领域相关学科,同时又加强招生与培养的衔接。相信通过该计划的实施,能够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关键研究领域的重点突破提供坚实的人才梯队。

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常务副书记于涵看来,“强基计划”充分考虑了我国高考制度的特色和当前高考改革的实际,同时借鉴了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选拔、录取以及培养上的基本经验,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它打通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评—选—育—用等多个关键环节,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又形成合力,真正做到了应需选才、因材施考、因材施招、因材施教及才尽其用。”于涵表示,这一举措,将逐步形成教育领域基础学科高水平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新格局。

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都需要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做有力支撑,基础学科对于原始创新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呈现“卡脖子”局面,与基础学科发展较慢、顶尖基础学科人才缺乏密切相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受社会舆论、收入排行等影响,盲目追求一些看上去前景好、收效快的热门专业。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余潇潇认为,如果希望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领先一步,对优秀学生的学术志趣引导、科学素养提升、数理基础强化的提前布局就刻不容缓。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兴趣与能力相结合,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贯通培养、系统培养,勇于担当,为国家破解“卡脖子”难题打好人才基础。

“‘强基计划’首次在人才选拔的政策设计中明确提出重点在基础学科安排招生专业,真正选拔出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人才需求。”在余潇潇看来,这体现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大逻辑,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这也必将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叶企孙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结合近10年来“学堂计划”的教育改革实践深深体会到,关键在于营造一个优良“环境”,使得有潜质的杰出人才比较容易“冒”出来,而优秀学生荟萃是优良“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因而,识别和选拔具有突出创造性的学生十分重要。

朱邦芬认为,鉴于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高考仍然是促进我国社会阶层流动、维持社会公平、选拔人才的主渠道,在高考主渠道的基础上,对于少数痴迷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并有特殊才能的中学生,一流高校的招生中提供一条促使他们能脱颖而出的渠道,这于国于民功德无量!

在选拔方式上,“强基计划”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视野,拓展了考生评价的维度,依据考试成绩但不“唯分数”,面向考生的长远发展而不局限于现有水平,立足于对考生的内在特质进行全面、综合、深入的考查而不再倚重一些外显的指标。

“这是考试招生改革在‘破五唯’上释放的强烈信号。”于涵表示,“强基计划”通过在高校人才选拔上发力,逐步形成多元评价基础上的多元录取局面,虽然这一计划规模不大,涉及的人数不多,但影响面较广,足以形成积极导向,以破除唯分数、唯论文的务实举措来诠释一种新的人才观念。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平稳落地,新高考正在不断地完善和推进。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介绍说,新高考改革试点是“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上海自2014年实施以来,新高考改革试点坚持“两依据一参考”基本选才办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稳步推进,获得考生和家长以及社会舆论的认可。

信息也是生产力,精简才是硬道理!情报猎手带你突破信息迷雾,每日独家为您锁定最有价值的IT行业新鲜事。打开微信,扫描关注,赢取每月粉丝奖!百度测试文字!www.baidu.com

上一篇: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一行访问清华大学 下一篇:黄德宽:“强基计划”助力古文字学专业人才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