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内容:消费者要科学认识盐、油、糖,是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适量摄入利于健康,但过量摄入可增加慢性病发病风险。食品工业和餐饮业应加快营养转型升级,解决“三减”可能带来的产品风味变化、保质期缩短等问题,创新研发新食品。此外,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存在的膳食营养问题不尽相同,营养科普教育应注意针对性和差异化。
热词三:“人造肉”
热词介绍:植物蛋白肉Beyond Meat公司于2019年5月在美国登陆纳斯达克,其股价上涨近6倍。与此同时,国内外细胞培养肉的研发技术也在快速提升。随着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环保、节能意识的提高,植物蛋白肉制品和细胞培养肉这种“未来食品”正快速走近我们的生活。
解读专家: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守伟
解读内容:“人造肉”的出现为有效减少畜牧业占地、水资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良好途径。目前,我国植物蛋白肉行业的发展势头已经形成,产品品类相对成熟,但现有的法规标准与产品的创新及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大豆血红蛋白作为植物蛋白肉的关键化合物在美国已获批可作为碎牛肉类似产品的色素添加剂,但在我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热词四:辣条
热词介绍:2019年“3·15”晚会曝光的辣条生产黑工厂,让整个行业背上了“垃圾食品”的骂名。2019年12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调味面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中,明确统一“辣条”类食品分类,严格食品生产卫生规范。
解读专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谭斌
解读内容:“辣条”的出现使水分含量更高、更有咀嚼感的面筋类食品被消费者所喜爱。此前的安全隐患与执行的标准混乱有很大关系。而《公告》的发布,明确了辣条的定义、生产许可的分类,使行业的发展从生产源头走上了正轨。安全与健康是调味面制品未来发展的重点,这需要行业的持续创新。
热词五:益生菌
热词介绍:近年,我国益生菌产业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益生菌概念使用不当、核心菌株模糊不清、功能性质难以科学界定等诸多问题。基于此,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汇集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智慧,于2019年5月23日发布了《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19年版)》,该《共识》对益生菌行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 何国庆
解读内容:不存在一种“万能”的益生菌菌株可适用于每个人和所有体质的情况。消费者在购买益生菌类的保健食品时可通过阅读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其功能,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
热词六:自加热食品
热词介绍:2019年9月,央视曝光自热火锅发热包存在安全隐患,自热食品被列入动车“黑名单”,引发消费者对自热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解读专家: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 路福平
解读内容:在我国目前的自加热技术下,自加热食品采用的化学自发热包,军用多为镁/铁型,民用多为铝水型。不论哪种发热包,其在发热时均会产生微量氢气。如果个人食用或少量人聚集食用时,即使在密闭环境中,发热包发热所产生的氢气量也远远达不到可引起爆炸的极限。正常情况下,对正规产品按照正规操作规程食用,不会发生破裂等风险和安全性问题。如果在密闭环境下,众人同时食用大量自加热食品,或者自加热食品包装盒上面的通气孔被堵塞时,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需要给予充分关注。
热词七:特医食品
热词介绍: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一些特殊症状病人的营养摄入问题。然而,2019年5月,一则“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潜入医院商店”的消息引发关注。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任发政
解读内容:在这一则消息中,固体饮料等普通食品未取得特医食品注册资质,却宣称且冒充特医食品、暗示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属于虚假宣传。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特医食品具有特殊性,并非适用于任何人,且不同特殊人群所需不同。应加强特医食品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了解其特殊性,并遵医嘱食用。
热词八:网红食品
热词介绍:伴随网红食品成为消费新时尚,频发的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例如:某网红法国核桃油品牌检出“塑化剂”、福建省消委会抽检多款网红奶茶样品未能检出蛋白质含量等。
解读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 马冠生
上一篇:不让“父爱如山倒”!如何当一个懂育儿的“暖 下一篇:腊月,老北京不仅仅喝“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