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advance应该是高度工业化组织的,与产业高度结合,同时要瞄准下一代前瞻性技术的发展需求,并且要进行提前创新,甚至是颠覆性创新,否则就会滞后于产业发展的步伐,或者所做的东西是企业自己就能够解决的甚至并不是企业真正需求的。我认为这个连接点应该具备三个“新”,即新概念、新技术、新车型。

记者:围绕来清华时的初心,您在清华已经作出了怎样的探索?

李骏:我们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那就是成立清华大学智能汽车设计与安全性技术研究中心。所有的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论文上,必须要落地,首先要落到工程化的设计上。智能汽车的设计和传统汽车截然不同,传统汽车是基于路谱、载荷谱、驾驶舒适性、安全性以及汽车品质与寿命等要素来设计的,智能汽车更多的是基于交通场景、交通参与物、大数据容量、信息物理融合程度等要素来设计。同时,智能汽车设计还要面向新型整车架构,所以我们又成立了清华大学新技术概念汽车研究院,基于智能汽车设计与安全性技术研究中心的最新技术,与其他院系交叉合作,打造前瞻性智能汽车产品原型,也就是让具备“新概念、新技术、新车型”的整车真正“落地”。

志在打造中国标准的智能网联汽车

聚焦前沿科技项目 李派 

记者:您最早聚焦的是汽车动力总成领域,并深耕这一领域多年,那么您是如何抓住智能汽车设计与研发这一机遇的?

李骏:关注智能汽车设计与研发并不是一时兴起,我较早地接触到了自动驾驶这一领域。早年我研究汽车发动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追求节油。节油不仅与发动机本身的燃烧效率有关,还与传动系统的设计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汽车行驶因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节能要靠汽车智能化、信息化的使能、赋能技术实现。与此同时,我一直在组织汽车驾驶安全性研究,驾驶必须要做到有预见性的防御驾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光靠驾驶者一个人是不行的,我们想借助于特殊的传感器,这也就是智能汽车的雏形特征。另外,我主持过高机动战术越野车相关研发项目,高机动战术越野车要靠强大的信息化和电控技术才能实现,需要运用信息物理融合技术,其实这与现在的网联车技术没有本质差别。这些前期研究都给我“充了电”,而不是因为智能网联车很“时髦”,突然想跟一下潮流。

2018年来到清华后,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十年规划,我给这个规划起名叫“蓝水工程”,“蓝”的寓意为最和谐的环境,“水”的寓意为“上善若水”的智慧,也就是要做蓝色动力的智能汽车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系统工程研究。

记者:您已经开始实施您的十年规划——“蓝水工程”了吗?有没有分阶段的计划?

李骏:我目前聚焦的方向之一是研究“基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汽车(SCSTSV)融合一体化技术的城市高级智能共享汽车”。我们现在有个新的创意,就是“车找人”“人驾车”“车找位”的全过程智能共享出行模式。

到目前为止,人类使用汽车的所有行为都是“人找车”,比如最早期我们要到大街上去拦出租车,后来有了手机叫车,现在可以去停车场找共享汽车等等都属于“人找车”行为。“基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汽车(SCSTSV)融合一体化技术的城市高级智能共享汽车”的应用场景可以让车自己开到你需求的位置,我们将其称为无人驾驶的“车找人”;然后你可以开这个车,也即“人驾车”,人类驾驶汽车是有乐趣的,特别是在复杂路况的城市,相当长的时期内有人驾驶汽车还是比无人驾驶汽车行驶效率要高;当你到达目的地后可以随时随地弃车,车可以无人自动驾驶去找停车位或找下一个用户,也即“车找位”。我们将这种城市高级智能共享汽车起名叫“Car 2 Share”。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做出具备这样功能的高级自动驾驶原型车。

   李骏
信息也是生产力,精简才是硬道理!情报猎手带你突破信息迷雾,每日独家为您锁定最有价值的IT行业新鲜事。打开微信,扫描关注,赢取每月粉丝奖!百度测试文字!www.baidu.com

上一篇:梁文浩:生逢其时 重任在肩 下一篇:【人物】对话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郑址洪: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