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的挑战,大到法律、道德领域的风险,具体到是否有充分识别随机场景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计算分析技术、超级芯片等,特别是如何把复杂随机场景的感知系统分解到位,其实又回到了SCSTSV融合一体化技术的系统工程架构上。我计划建立相关实验室专门做这方面研究,团队也在逐步搭建中。
“创新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年轻人正是事业的未来”
记者:之前采访了您的今年新入学的博士生,他们说还没入学您就开始布置书单了,而且都是前瞻性的、综合性的书籍,还包括欧盟最新的汽车研发项目技术报告。您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样的规划?
李骏:我常跟我的博士生们说,希望我每一届培养的博士里未来有人能够成为总工程师。培养汽车工程领域的全才非常重要,博士生不宜只钻研一个比较狭窄的方向,而要对汽车产业的总体发展有全局性的把握,更不宜扎堆于新鲜时髦、容易产出论文的领域。汽车产业发展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宽广的知识面。我要求团队每个月都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对话研讨,每个人都参与讨论,集思广益,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
培养人才的创造性也非常重要。之前我专门为进入一汽集团工作的博士毕业生制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那就是研究一个新领域,给他一个新平台,用三年时间出一个新成绩,我看中的正是他们的创造性。
在前瞻性研究中探索得越深入,就越体会到创新要从年轻人开始培养,因为创新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年轻人正是事业的未来。
记者:由您团队的学生组成的清华大学猛狮无人驾驶团队,在2019i-VISTA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中斩获多项大奖,这也是他们学术道路上的重要激励。您会如何向想要进入汽车学科学习研究的学生或年轻学者描述当下的汽车学科?
李骏:汽车最早是人类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中间有一段时间汽车成了污染、噪声、事故和能源消耗的载体,与社会发展有一些背道而驰;我相信,新一轮汽车科技革命会使汽车成为社会发展新的和谐动力。因此,对于进入车辆与运载这一领域的学生或年轻学者来说,要思考在掌握什么样技术的情况下,能够使汽车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动力。只有看到做这件事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才会激发真正的兴趣,而科学研究正是由科研人员永恒的兴趣与不竭的探索驱动的。
记者:作为清华教师的一员,您对清华的同学们有哪些嘱托或者希望?
李骏:清华学生很聪明,无需我的特别嘱托。如果你非要问我个人的想法,我认为清华学生不管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首先必须具备洞察力。要想具备洞察力,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和把握科技前沿的能力,始终要把目光聚焦在最前沿的科技领域去洞察世界。同时,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找出属于自己的创新点,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高效的工作方法。我想,在大学期间形成这样的能力会使每一位清华学子受益终身。
(清华新闻网10月31日电)
上一篇:梁文浩:生逢其时 重任在肩 下一篇:【人物】对话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郑址洪:让